你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行業新聞

化工行業低成本利益轉移給消費者

2018-12-22 11:37:07      點擊:
   2015年全球主要化工產品表觀需求增長4.5%,作為全球化工產品消費量最多的國家,中國以10%的需求增長率引領全球增長。盡管高速增長的部分原因是庫存累積,但強勁的居民消費和產品替代依然推動了大部分需求增長,導致實際消費量增加。

  隨著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有所提升,低原料價格的利益大部分被轉移給消費者。

  除終端消費者的需求增長外,下跌的化工產品價格也刺激了其他可替代商品的需求增長。由于一些化工產品與其他非化工產品可相互替代,如用于飲料包裝的聚酯和聚乙烯可分別替代玻璃和鋁,隨著化工產品價格的快速下滑,消費品制造商更趨向于使用高性價比的材料來降低成本。多數消費品制造商主要生產中低端產品,對成本尤為敏感,因此材料替代在中國十分常見。

  此外,另一個推動表觀需求增長的重要因素是回料置換。通常來說,回料成本相對穩定,當新鮮原料價格跌至接近回料價格,消費品制造商會放棄使用回料而改用新鮮原料。2014年,中國消耗約1700萬噸的回收塑料,而2015年回收塑料消費量下降逾200萬噸;亓舷M量的下降驅動了對新鮮原料的需求,從而推動表觀需求量增加。

  隨著全球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全球對化工產品的需求將繼續增長,中國市場仍將是主要推動力。略有不同的是,北美地區的需求將在20多年的停滯后重新加速。近幾年,由頁巖油氣革命帶來的低原料成本將重振北美制造業。

  盡管一些勞動力密集型和低端消費類制造業將從中國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具競爭力的國家,一些跨國公司的高利潤和知識產權敏感業務也將遠離中國,但大部分制造業仍將留在中國。因此,即使成本增加,短期內中國仍是全球最具成本效益的制造中心。

  從全球范圍看,中國勞動力成本增速最快,平均勞動力成本過去10年上升了近3倍。然而,多數人沒有意識到中國勞動生產率過去10年也大幅增加,抵消了部分成本上漲。此外,工業自動化的普及大大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此外,中國的優勢在于制造業一體化。中國制造業是高度復雜、高度集成的產業。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中國逐步建成從原材料生產開始,到物流、供應、零件制造、裝配、產品分銷和服務等多個環節環環相扣的高效率產業集群。即使在不斷增長的勞動力成本、高昂的公共事業成本和稅收的壓力下,一體化仍讓中國制造業擁有無法比擬的成本優勢。因此,中國將保持全球制造業的主導地位。更積極的變化是,中國可能繼續擴展制造業,并從傳統的高科技產品制造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和歐洲,獲取更高端的產品包括數碼產品、家用電器、重型設備、高速鐵路的市場份額。中國將充分利用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成本競爭力,讓高端產品大眾化,并獲取全球市場份額。

  資本投入達到歷史高位

  過去5年,化工業的資本投入達到歷史最高。2014年,全球投資高達125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東北亞地區的投資額占全球總投資的60%。其中,多數投資集中在芳烴、合成氣及塑料產業。由前期項目帶動的后期投資將從2016年開始迅速下降,其中東北亞地區的下降速度最快,降幅足以抵消2016~2019年北美頁巖油氣帶動的投資增幅。

  雖然2017~2019年可能有尚未公布的裝置出現,但投資速度會明顯放緩,并降至200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近年來,中國企業的投資熱情持續高漲,主要集中在煤化工、以進口甲醇為原料的甲醇制烴烯(MTO)、以進口丙烷為原料的丙烷脫氫制丙烯(PDH)等非常規原料化工產業,而傳統投資額自2011年起持續下滑。但由于低油價給資本回報率造成嚴重影響,煤化工投資熱潮“偃旗息鼓”,再加上水資源的制約限制了中國西部煤炭資源豐富地區的投資規模,中國企業將大幅削減這方面的資本投入,進而對東北亞地區的投資產生影響。在投資者終于意識到投資無利可圖后,甲醇制烯烴和丙烷脫氫制丙烯的投資泡沫將最終破滅,傳統石化投資將在2020年后再次受到青睞。

  此外,私人投資是近期中國化工產能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未來5年,民營企業在石化行業的投資將變得更活躍。而中國政府放寬對原油進口權的配置,允許民營企業直接進口原油,將使私人投資在中國進一步獲得市場份額。

  除投資國內市場外,中國公司也積極投資海外市場。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以獲取資源、占有國際市場份額,以及分散中國市場的潛在風險為主要目標,積極尋求海外新建項目和收購的機會,這種投資趨勢未來5年,甚至更遠的將來會延續并加快。
欧美性调教视频_天天爽夜夜爽国产麻豆频_欧美黑人ⅩXXX另类猛交_亚洲私人影院